架起干群连心桥 齐心共走小康路

发布时间:2021-03-04来源:荆州市中医院

2020年10月,随着洪湖市峰口镇朱市村最后一户贫困户脱贫,朱市村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全村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作为一名从2017年10月至今,一直坚守在扶贫一线的驻村工作队员,3年多的精准扶贫经历,带给我太多难忘的回忆。


重服务,以解决群众需求暖人心

2017年10月23日,我作为单位派出的第三批扶贫工作队员,与工作队其他成员一道,正式进驻朱市村。为掌握贫困户家庭的最新情况,工作队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遍访活动。可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每每谈及家庭收入状况时,贫困户总是含糊其辞,以打工赚不到什么钱、种田只能满足家里的口粮等说法一带而过,其他则不愿多说。

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贫困户对扶贫政策不了解,认为一旦收入超过了脱贫标准,不仅会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连扶贫政策也没法享受,因此总会在有意无意间隐瞒其真实经济状况。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工作队改变了单纯以熟悉情况为主的入户方式,把走访变成了“一对一”的政策宣讲会和政策落实的核查会。工作队一方面与村两委一道,通过开展“脱贫光荣户评选”等活动,鼓励贫困户勤劳致富;另一方面向贫困户强调“摘帽不摘政策”的总体原则,把政策落实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实际行动打消贫困户的疑虑。

贫困户刘向阳一家3口,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务工,于2017年顺利脱贫。当年9月,儿子刘旺考取大专,按规定可以享受“雨露计划”补贴。3年间,我通过电话指导并协助其完成每学期的申报工作,确保了补贴的及时发放,直到2020年刘旺大专毕业。刘向阳通过微信留言向驻村扶贫工作队表达谢意,并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庭经营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看着贫困户们发自内心的感激,我深深感到,通过帮扶让贫困户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自强之志,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谋发展,以促进群众增收强信心

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效、确保贫困户脱贫后不返贫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朱市村的产业一直以水稻、油菜、棉花等传统作物为主。虽然不愁销路,但经济效益不高。为找到一条符合朱市村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工作队、村两委、帮扶单位费了不少心思。

“一年可以收两季,产量、价格都比中稻有优势”。村两委经过考察,决定把再生稻种植作为突破口。为推动项目落地,村里为种植户统一提供种苗,且在肥料等农资上给予优惠。荆州市中医医院则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解决再生稻产品的销售问题。经过两年的发展,全村再生稻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

不仅对水稻产业进行提档升级,朱市村还积极探索发展其他产业的可能性。作为帮扶单位,荆州市中医医院主要领导在“攻坚拔寨”实地调研中论证了朱市村开展中药材半夏种植的可行性后,立即帮助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了医院提供资金保障,龙头企业提供种子、农资、技术、销售支持,贫困户参与的产业扶贫方案,试点种植就有近2万元的收益。有了初步成效,村两委提出了村级主导、壮大集体经济、同步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同时完善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在多方协作下,朱市村的半夏产业基地于2020年底顺利建成。

朱市村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村民们觉得好日子更加有盼头了。


讲实干,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聚民心

朱市村过去的道路大多是烂泥路,村民出行、生产都极其不便。工作队与村两委充分利用整村推进项目,荆州市水利和湖泊局也积极引进帮扶资金,解决制约村庄发展的难题。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前,断头路架上了“幸福桥”,拉农产品的汽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土地价值日益凸显,以前的“抛荒田”变成了“香饽饽”。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之前,朱市村的夜是静悄悄的,村民基本过着“日落而息”的生活。2018年,300余盏路灯点亮了朱市村的夜空,2019年,占地3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投入使用。从此,傍晚的朱市村充满了活力。在这里,有悠闲散步的老人,有燃烧激情的广场舞大妈,有在灯光球场一显身手的年轻人,有在儿童乐园嬉闹玩耍的孩童,幸福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回望3年多的脱贫攻坚战斗,一路走来,工作队与朱市村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历程是值得我们珍藏一生的回忆。同时,这份深厚的情谊将推动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途中,为朱市村的美好明天继续奋斗!


作者:荆州市中医医院驻洪湖市朱市村扶贫干部汪振华


 
 
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中国-湖北荆州市江津东路172号 邮编:434000 联系电话:0716-8126310 0716-8126912 鄂公网安备 42100202000055号
鄂ICP备180011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