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膜炎

发布时间:2004-04-02来源:荆州市中医院


  急性腹膜炎是腹膜的急性感染,可分为继发性腹膜炎和原发性腹膜炎两种,绝大多数是继发于腹内原有的病变,或腹部外伤和手术中污染所致。称为继发性腹膜炎。有少数腹腔内并无原发病灶的腹膜炎,称为原发性腹膜炎。

(1)临床表现

①腹痛:这是最主要的症状,也是最早期的症状。呈持续性,一般较剧烈,不能忍受。由于咳嗽、深呼吸和转动体位时都能加剧疼痛,因此病人常呈蜷曲体位,不愿移动。开始疼痛多半在原发病变的部位,以后随炎症的扩散而扩大范围,甚至到全腹疼痛,但仍以原发病部位疼痛为显著。②恶心、呕吐:是较早出现的常见症状。早期是腹膜受刺激而引起反射性恶心、 呕吐,呕吐物主要是胃内容物,也可有少量胆汁,后来由于肠麻痹而发生持续性呕吐,呕吐物转变为含有黄绿色胆汁,甚至为棕褐色粪样肠内容物。

③体温、脉搏、呼吸变化:突然发病的病人,体温开始多在正常范围内,以后随着炎症的发展,体温逐渐升高。但急性阑尾炎等疾病发生穿孔者,体温原已升高,腹膜炎发生后则更多。脉搏一般随体温升高而加快,若脉搏加快而体温反而下降,则提示为病情恶化,呼吸开始浅快,晚期可出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等表现。

④感染中毒的表现:当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烧、大汗、口干、脉速、呼吸浅快等全身中毒的表现,后期则可出现全身衰竭,面色灰黄、眼窝凹陷、四肢发冷、体温上升或降低、血压下降等全身衰竭的表现。

检查可见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部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晚期可出现腹胀,早期仅限于病灶附近,随炎症的扩散可累及全腹。消化道穿孔时,肠腔内气体侵温入膈下,可使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管麻痹后,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理化检查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多在12×109以上,中性粒细胞升高多在0.85-0.95。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比重增加,并出现颗粒及蛋白管型。

腹部X线检查:可见大、小肠普遍胀气和多数小液平等肠麻痹征象;消化道穿孔后可见膈下有新月状游离气体。

诊断性腹腔穿刺:在有腹腔积液时,抽出液可观察颜色、混浊度和气味,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涂片检查或淀粉酶测定。

B超检查:对急性腹膜炎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大多数可确定病变部位。

(3)治疗

西医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原发性腹膜炎或盆腔感染引起的腹膜炎,其原发病灶不在腹腔内;急性腹膜炎已有局限化的趋势,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病因不明而病情不重,全身情况较好,可以行短期非手术治疗,具体方法为:

半卧位、禁食和胃肠减压:详见(4)护理。

输液:由于腹腔内大量渗液,肠道积液,加上禁食,必须输入晶、胶体液,以纠正缺水和酸碱失衡。

补充热量与营养:急性腹膜炎的热量消耗比正常入要多出40%以上。因此,除要补充生理需要量外,还要补充这部分能量。对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及早行完全静脉内高营养治疗。

抗生素的应用:是急性腹膜炎治疗中的关键性治疗,应早期、大剂量治疗,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可能的致病菌来选择。一般认为,上消化道穿孔,对青、链霉素或头孢菌素均有效;下消化道穿孔,常产生复杂的混合感染,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和甲硝唑治疗。

止痛剂:对诊断已明确、治疗方案已确定的病人,为减轻痛苦可用杜冷丁等止痛剂治疗。但对诊断尚未确立,还需进一步观察时,不宜使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②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指征是:腹腔内脏器病变严重,非行手术治疗不能治愈者;

腹膜炎重,无局限趋势而病因不明者;

病人情况差,腹腔积液多,出现肠麻痹、休克等表现者。

经短期(12小时以内)的非手术治疗,腹部体征未见好转或者加重者。

手术处理原则是处理病灶、清理腹腔和引流。

中医治疗

可用复方大柴胡汤治疗,药物组成:柴胡、黄芩、枳壳、元胡、川楝子、白芍、木香、双花、连翘、大黄、生甘草。

晚期病人可选用大承气汤加碱,药物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木香、丹皮、柴胡、黄芪。

(4)护理

①体位:在无休克情况下,宜取半卧位,以利腹腔渗出液积聚在盆腔,以便于吸收,局限或引流。

②禁食:减轻消化道负担,减轻腹胀。

③胃肠减压:减轻胃肠胀气,减少消化液继续外溢,改善胃肠循环,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中国-湖北荆州市江津东路172号 邮编:434000 联系电话:0716-8126310 0716-8126912 鄂公网安备 42100202000055号
鄂ICP备180011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