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医案

发布时间:2023-05-25来源:荆州市中医院

案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虞某某,男性,67岁。2022年6月7日初诊。

主诉:中上腹胀痛间作半年,再发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2022年1月起饮食不节后出现中上腹胀痛不适,嗳气,怕冷,伴大便不成形,无反酸、烧心等症状,于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糜烂”,病检示:“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予胃复春颗粒、泮托拉唑胶囊口服治疗后中上腹胀痛缓解。此后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自行于诊所购买“胃药”(具体不详),症状控制尚可。1周前患者因饮食不慎中上腹胀痛再发,时有嗳气,胃脘满闷,伴乏力,畏寒,手足不温,于我院门诊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糜烂”,胃粘膜病检示:“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今日感中上腹胀痛不适,胃脘满闷,口中粘腻感,伴乏力,怕冷,无反酸、烧心,纳差,入睡困难,易醒,大便不成形,日5-6次,小便频。舌淡苔薄白,脉弦。

辩证:脾胃虚寒,胃失和降。

治法:温中通降。

处方:黄芪30克,肉桂6克,党参10克,茯苓20克,炒白术15克,甘草6,当归10克,川芎12克,鸡血藤15克,石菖蒲15克,合欢皮15克,八月扎15克,桔梗6克,红花10克,川楝子10克,茯神20克,法半夏12克,厚朴6克,陈皮12克,枳壳10克克,白豆蔻10克,苍术12克,1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空腹半小时服用。

二诊:患者诉中上腹胀痛不适减轻,胃脘满闷好转,大便较前成形,排便次数较前减少,怕冷较前好转,口中粘未明显改善,入睡困难较前改善。舌淡苔薄白,脉弦。予前方加苍术15克,白豆蔻12克,再服15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患者中上腹胀痛不适基本消失,胃脘满闷消失,大便成形,日1-2次,仍怕冷,四肢不温,余症基本消失,舌红苔薄白,脉弦。守上方改肉桂10克,党参20克,改炒白术为生白术,处方:黄芪30克,肉桂1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 白术15克,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鸡血藤15克,石菖蒲15克,合欢皮15克,八月扎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桔梗6克,红花10克,川楝子10克,茯神20克,法半夏12克,厚朴6克,陈皮12克,枳壳10克,白豆蔻12克,苍术15克,1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空腹半小时服用。上方加减治疗1月余,诸症消失。

按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表现为胃黏膜数量减少、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肠上皮化生、黏膜肌增厚、细胞增生等,继续发展甚至可能癌变。属于传统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多由于禀赋不足、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诸多因素有关。本病西医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伴随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通常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将 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因此CAG是发展为胃癌的关键转折点。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肠上皮化生,或伴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严教授建议其每年以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至少3月,同时配合中医外治如穴位贴敷、针灸、艾灸等治疗,经过系统治疗,很大一部分病人能够逆转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并且改善萎缩病变。

    本患者自2022年1月发病到2022年6月期间,未行系统化的中医中药治疗,外院胃镜及病检确诊为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间断服用药物治疗,后辗转就诊于我院,经过3月系统规范化治疗,患者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且持续未再作,疗效显著。患者因中上腹胀痛不适,胃脘满闷,口中粘腻感,伴乏力,怕冷,纳差,入睡困难,易醒,大便不成形就诊,结合舌脉,四诊合参,属脾胃虚寒证。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30克突出其补气助阳之力,与肉桂合用可健脾温肾,益气升阳。黄芪甘温,补气健脾,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修复损伤的胃黏膜。肉桂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之功效。《医宗必读》:桂、味辛、甘、大热、有小毒。入肾、肝二经。益火消阴,救元阳之痼冷;温中降气,扶脾胃之虚寒。坚筋骨,强阳道,乃助火之勋;定惊痫,通血脉,属平肝之绩。下焦腹痛,非此不除;奔豚疝,用之即效。宣通百药,善堕胞胎。再加患者中上腹胀痛、胃脘满闷、大便不成形、次数增多、属脾胃运化、大肠分利、小肠泌浊、肾气蒸腾功能失常,中下二焦功能失调,阳气不足生寒。严教授认为补阳当先气血流利,否则温补之力滞生他变。故以鸡血藤、当归、川芎调和气血、先使气血流利。一是祛除瘀阻于内的实邪,二是使黄芪、肉桂温热之气顺达脾肾,达到温阳的功效,三是使温热之气又流经周身,周而复始,致阴阳平和、邪去正安。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是正气恢复之基础。白术炒用,加强收涩止泻之功。茯神、菖蒲、合欢皮理气解郁安神;桔梗载药上行,通达上身,助温热之气流转。久病必瘀,以红花化瘀。痰湿为盛,以半夏、厚朴化痰散结。

二诊患者症状较前均有好转,继续一诊治疗方案,口中粘腻感仍明显,改苍术15克,白豆蔻12克。燥湿之力增强而温中健脾之效继作。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清热解毒、凉血消痈,可达到防癌抗癌的功效。预知子寒、无毒。《本草图经》:"预知子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淮、蜀、汉、黔、譬诸州有之。作蔓生,依大木上,叶绿,有三角,面深背浅,七、八月有实作房,初生青,至熟深红色,每房有子五、七枚,如皂荚子,斑褐色,光润,如飞蛾。蜀人极贵重,云亦难得,采无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理学发现其具有抑制细胞恶变、保护正常细胞、减缓细胞衰老的作用。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严教授喜加白花蛇舌草、预知子、金根、白英等清热解毒散结之品。

三诊患者中上腹胀痛不适基本消失,胃脘满闷消失,大便成形,日1-2次,仍怕冷,四肢不温,余症基本消失,舌红苔薄白,脉弦。针对怕冷情况,改肉桂为10克,壮元阳,散中下焦之寒。


案2. 溃疡性结肠炎

吴某某,男性,62岁。2021年11月23日初诊。       

主诉:腹泻3月余。

现病史:患者3月余前外出就餐后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平时大便日1-3次,甚则4-5次,伴有腹胀、肛门坠胀感,偶有腹痛,无粘液脓血便,平素明显怕冷,四肢末梢发凉,门诊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上诉症状间断发作,饮食不慎时加重,夜寐差,小便可,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辨证:脾肾阳虚。

治法:益气健脾,温阳止泻。

处方:党参10克,茯苓20克,炒白术20克,甘草6克,山药20克,木香6克,石菖蒲15克,茯神15克,补骨脂15克,柴胡6克,智仁10克,桂枝6克,黄芩6克。7剂,日1剂,水煎服,日三次。

二诊:患者大便日1-3次,腹胀、肛门坠胀感较前好转,腹痛减轻,怕冷好转,四肢末梢发凉缓解,但于精神不畅时与劳累时症状仍反复,四肢仍冰凉。处方:党参10克, 茯苓20克,炒白术20克,甘草6克,山药20克,木香6克,石菖蒲15克,茯神15克,补骨脂15克,柴胡6克,益智仁10克,桂枝6克,黄芩6克,五味子6克。7剂,日1剂,水煎服,日三次。

按语:中医腹泻又称泄泻。“泄”如水之泄,其势缓慢,“泻”指暴注下迫,发病急,是粪便次数多,便稀薄,甚重如水样便的疾病。该病属于中医病证“泄泻”范畴,历代医家的观点,认为该病多由外邪侵袭、脾胃虚弱、肾阳不足、饮食因素等导致脾胃运化失调,病位在脾胃及大小肠,脾虚湿盛是其核心病机,故《医宗必读》有无湿不成泻之说,治疗宜采用益气健脾、祛湿止泻之法。

患者大便无粘液,舌体无胖大,不伴有齿痕,而伴有明显怕冷,手脚常冰冷,苔白,考虑有脾肾阳虚,故方以参苓白术散为主,加以温补脾肾药,湿邪不重,原方去薏苡仁、莲子、陈皮、砂仁之大队化湿健脾药,可减轻费用而效果相同,患者无肺气虚证,故也不用桔梗,加温补之补骨脂、桂枝,补阳助火,可使阳气得复,同时给予涩肠止泻之益智仁、散肾之寒也可收涩大便,同时加用理气除满之木香,使气顺而药不为涩,尽茯神、石菖蒲、祛湿而利眠,方中柴胡、黄芩各6克,量小而取其和解经气之意,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气伤则全身气机不利,故诸症皆起,当代诸多医家以小柴胡汤治各种疾病,都有此意,此方亦同。方中白术取焦白术20克,焦为火之聚,可以增强收涩之效,故量大而效强,桂枝6克,桂枝为大辛大热之药,可以使周身阳气通畅,过用则耗气,故量小而效精。二诊脉证合参,属中医泄泻病范畴,证型为“脾肾阳虚”,复诊时患者自我感觉较之前有明显改善,其症状也明显好转,即此方证与患者是附合的,严光俊教授于前方中加五味子,五味兼备可以用于遗精、滑精,久泻不止。本品有补肾涩精,收敛止泻功效,如《医学入门》五味子膏,单用本品治梦遗虚脱;《世医得效方》以之配合桑螵蛸、龙骨等,治精滑不固;四神丸,以之配伍破故纸、吴茱萸、肉豆蔻等,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守前方是思路正确而不需更改,加五味是直达病证,标本兼治。


医案3:胃食管反流病

王某,男性,62岁,2021年9月15日初诊

主诉:反酸、烧心3年。

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酸烧心,胃胀,呃逆,口服泮托拉唑可缓解,停药后常常复发,分别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纳少,大便日1次,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现症见:反酸,烧心,胃胀,呃逆,偶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头痛。

辨证:肝郁脾虚兼湿热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健脾。

处方:柴胡10克 ,枳壳6克 ,白芍12克,甘草6克,玫瑰花10克,黄芩12克,公英15克,金根15克,沉香曲6克,白花蛇舌草30克,海螵蛸20克,瓦楞子30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空腹半小时服用。

二诊:患者反酸烧心减轻,胃胀减轻,胃脘疼痛,纳食可,舌脉同上。守前方改白芍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空腹半小时服用。

按语:胃食管反流病即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嗳气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的损害。其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仅能减少胃酸分泌,改善食管自我调节的功能,故临床症状易反复发作。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由于比较“具形”,所以多是从临床症状来考虑的,如“呕酸、吞酸、吐酸”,此外还有“反胃、噎膈、梅核气”等。严光俊教授治疗本病多从肝脾着手,疏肝理脾,“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疏理肝气,使之条达,肝胃自调,诸症自消;抑酸佐以化瘀,以升高胃内的PH值为主,中和胃酸。该医案患者以“反酸、烧心3年”为主诉,治以疏肝和胃,辅以降逆抑酸之法,其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治疗时辨病与辨证论治并用。严光俊教授对脾胃学术潜心研究,不断实践和探索,加深了对通降理论的认识,总结出了“治胃通降十三法”。《四明心法-吐酸》曰:凡是吐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肝气犯胃,肝胃不合,郁而化火,胃气上逆,故泛吐酸水,甚至泛吐酸苦水伴有呃逆,故对于肝气犯胃,郁而化火者,常辨用疏肝和胃及抑酸止痛药物治疗。以四逆散为主方,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疏肝和胃,开散气郁,通降胃气。玫瑰花疏肝气,配伍沉香曲、金根对脾胃有一定滋补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反酸、烧心,并且可以改善脾胃虚弱的情况,促进肠胃消化,提高自身食欲,消食通腑,饮食消则无浊物上升,同时荆州地道药材金根活血以防气滞而致血瘀,诸药相配,共奏行气、通降、和胃、疏肝、止痛之效。另外使用沉香曲还可以达到疏表化滞的作用,对肝脏有一定保护作用,《饮片新参》曰:理脾胃气,止痛泻,消胀满。具有开痞健胃、疏肝理气作用,较之神曲、红曲、半夏曲等所含药物极为丰富,尤其适用于肝胃气滞引起的脘腹胀满、反酸呕吐等症,行而能散,融合多种药性,功效丰富,能针对繁杂的病机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有时单用一味即可取效。黄芩、公英泄热祛湿。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现代药理学显示,煅瓦楞子较生用中的钙盐更多,更适用于制酸。同时贝壳外壳其性重沉,能起到很好的降逆抑酸功效。本病肝气乘脾、湿热熏蒸最终都会导致脾胃虚弱,可见补益脾胃的重要性,此方用山药、薏苡仁加减治疗;白花蛇舌草,苦甘性寒,主要归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被证实对胃有保护作用。全方药用方向明确,各有所攻,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在用药治疗的同时,注意患者的饮食、情绪等方面,嘱患者勿食辛辣,油腻之物等,同时保持心情舒畅,两者配合,往往收效更佳。


 
 
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中国-湖北荆州市江津东路172号 邮编:434000 联系电话:0716-8126310 0716-8126912 鄂公网安备 42100202000055号
鄂ICP备18001141号-2